裴休出生于公元791年,字公美,河内济源(今河南济源)人,祖籍河东闻喜(今山西运城闻喜),出身于声名显赫的河东裴氏东眷房。河东裴氏乃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,自汉魏时期崛起,历经数百年的发展,在政治、文化等领域人才辈出,为华夏历史的演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这样底蕴深厚的家族环境熏陶下,裴休自幼便立下了高远的志向,一心向学,渴望在学问与仕途上有所建树。
年少时,裴休与兄弟一同在济源的别馆刻苦学习。他自律极严,常年足不出馆门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别馆,他便已端坐在案前,专注地讲解经籍,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智慧与力量,探寻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;夜晚,万籁俱寂,他仍在挑灯夜读,沉浸于诗赋的世界,锤炼自己的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。其勤奋好学的态度,远超同龄人。
彼时,他的哥哥裴俦和弟弟裴俅,常被外界的繁华与玩乐所吸引,读书时难以做到专心致志。有一回,负责管理山林的人送给裴俅一只鹿,裴俅听闻鹿肉是一道难得的美味,便将其宰杀,精心烹制了一桌佳肴,满心欢喜地邀请裴休一同品尝。裴休却婉拒了弟弟的好意,神情坚定地说道:“咱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读书,怎能因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忘却了自己的志向呢?今日吃了这鹿肉,日后若是再无这般美味,难道就吃不下粗茶淡饭了吗?这肉不属于我们现在该享用的。”尽管哥哥和弟弟再三劝说,强调这肉的难得,偶尔吃一点并无大碍,裴休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,不为所动。他诚恳地表示:“我并非不喜爱吃肉,只是想要借此锻炼自己的意志。你们难以克制自身的欲望,总是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,长此以往,未来的道路恐怕会布满荆棘。”
裴休一心只读圣贤书,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坚毅,他很快考中了进士,顺利踏入大唐官场,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。
初入官场,崭露头角
唐穆宗长庆(821年—824年)年间,裴休凭借自身的才学,在科举中脱颖而出,考中进士,由此踏入官场,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。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,更是他实现抱负的起点。
步入官场后的裴休,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格,在众多官员中崭露头角。唐文宗大和二年(828年),他又在贤良方正、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取得了第三等的优异成绩,这一成绩无疑是对他才学与品德的高度认可。此后,他曾在多个藩镇担任僚属,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,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与社会的现实。
在这段时间里,裴休入朝担任监察御史、右补阙、史馆修撰等职,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,对朝政事务认真负责,敢于直言进谏。在担任监察御史时,他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,严格监察官员的行为,对违法乱纪之事绝不姑息。他曾多次深入调查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案件,不畏权贵,坚决揭露他们的罪行,使得一些不法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处,维护了朝廷的清正廉洁和法律的尊严。
唐文宗时期,宦官专权现象严重,他们掌控着朝廷的重要权力,甚至干预皇帝的决策,使得朝政日益腐败,社会矛盾激化。唐文宗对宦官的专权深感不满,他渴望能够摆脱宦官的控制,重振朝纲。于是,他与宰相宋申锡秘密商议,制定了诛除宦官的计划。然而,这个计划却被神策中尉王守澄及其党羽郑注得知。
为了打击政敌,郑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文宗之弟、漳王李凑。文宗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,信以为真,大为恼怒。他立即召集宰相等人商议此事,试图迅速处理宋申锡。当时担任补阙的裴休,面对这一突发情况,并没有选择沉默或明哲保身。他深知宋申锡是被冤枉的,如果不加以阻止,一个忠诚正直的大臣将会蒙冤受屈,朝廷也将失去一位栋梁之材。于是,裴休挺身而出,与右散骑常侍崔玄亮等人一起,勇敢地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,并由相关部门来调查此事。他们的坚持和努力,最终使得宋申锡免死,仅被贬为开州(今重庆开州区)司马。
在这场政治风波中,裴休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气。他不畏权势,敢于为正义发声,即使面对强大的宦官势力,也毫不退缩。他的这种行为,不仅赢得了当时一些正直之士的赞赏和尊敬,也为他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,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精神。
仕途起伏,政绩斐然
(一)改革漕运与茶税
唐宣宗大中(847年—860年)初年,裴休累官至户部侍郎。大中五年(851年)二月,裴休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,负责管理国家的盐铁专卖和物资运输事务。这一时期,唐朝的漕运和茶税存在诸多问题,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。
自唐文宗大和(827年—835年)年间以来,每年从江淮地区运往京城的米粮不过四十万斛,在运输途中,吏卒侵盗现象严重,再加上船只沉没等原因,最终运达渭仓(今陕西潼关北)的米粮还不到二十万斛。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,漕吏徇私现象愈发猖獗,唐代中期刘晏改革所立的漕运法几乎被破坏殆尽。与此同时,各藩镇设置邸阁储存茶叶待价出售,以此获利,而对商人的其他货物,则额外强征赋税,严重损害了客商和行人的利益。
面对这些积弊,裴休深知若不进行改革,将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。他深入研究了刘晏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王播改革的失败教训,认识到单纯以漕运额作为激励指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必须从调动漕运官吏的工作积极性入手。于是,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。
裴休对漕运僚佐与州县官吏的责任进行了明确划分,通过不同的漕运执法责任来实现对不同类型漕吏的激励。这样一来,每个官吏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,一旦出现问题,能够迅速找到责任人,避免了相互推诿的情况。同时,他将每年的漕运佣金全部划归吏民,这一举措解决了吏民最为关注的“利”的问题,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。此外,裴休还将此次的改革方案具体化,立漕法十条,以法制的方式将能动激励措施固定为漕运法的激励内容,使改革有了制度保障。
在茶税方面,裴休建议允许各镇储茶,但不可擅自对商人收税,规范了茶叶市场的税收秩序,减轻了商人的负担,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。他还建议将开发“山泽宝冶”的权力也收归盐铁使所有,加强了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控制,增加了财政收入。
裴休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在他担任盐铁转运使的三年里,每年都能顺利转漕租粟至渭仓一百二十万斛,而且“无合升沉弃”,漕运效率大幅提高,损耗大大降低。他的茶税改革也得到了官、商、民三方面的支持,在不增税率的前提下,茶税大增,最高时达60万贯以上,为国家财政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(二)位居宰相,建言献策
由于裴休在担任盐铁转运使期间表现出色,政绩斐然,大中六年(852年)八月,他被升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正式成为宰相,仍兼任盐铁使。登上相位的裴休,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。他深知宰相肩负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任,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政务,为皇帝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决策支持。
在担任宰相期间,裴休十分重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。他发现当时的“时政记”修撰存在诸多问题,记事不够精详,很多重要的奏事和对问都没有被准确记录下来,这不仅不利于后人了解历史,也可能影响到朝廷政策的传承和发展。于是,他向宣宗提出了完善“时政记”修撰的建议。
裴休建议将所有奏事对问宰相的内容都详细记录下来,以达到记事精详、并无遗漏的目的,进而使史官能够“直书”历史。他认为,只有真实地记录历史,才能让后人了解朝廷的决策过程和政治动态,从中吸取经验教训,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。宣宗对裴休的建议表示赞同,并批准了他的提议。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“时政记”的质量,也为后世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更为准确和丰富的资料。
(三)直言进谏,仕途转折
大中十年(856年),唐宣宗为了广纳谏言,命裴休畅所欲言,对政事提出建议。裴休认为立太子是关乎国家未来稳定的大事,于是诚恳地请求宣宗尽早立太子。他深知,太子是国之储君,尽早确立太子可以避免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政治动荡,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。然而,宣宗却回答说:“如果立皇太子,那朕就将成为闲人了。”裴休听后,心中十分忧虑,但又不敢再提此事。他明白,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确,再继续进谏可能会引起皇帝的反感,甚至给自己带来灾祸。
同年二月,裴休因对朝政感到失望,再加上身体不适,称病请辞宰相之职。宣宗对裴休的才能和贡献还是认可的,他并不希望裴休离开朝廷,于是不许他辞职。然而,到了六月,裴休最终还是被罢相,带同平章事衔出任检校户部尚书、汴州刺史、御史大夫、宣武军节度使。这一任命意味着裴休离开了权力中心,开始了外放为官的生涯。此后,裴休又先后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,如昭义节度使、河东节度使、凤翔节度使、荆南节度使等。
从位极人臣的宰相到外放地方的节度使,裴休的仕途发生了巨大的转折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,无论在哪个职位上,他都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,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。在地方任职期间,他积极治理地方事务,关注民生,减轻百姓的负担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。他的这些努力,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。
书法造诣,独具风格
(一)书法特色与传承
裴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,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。他的书法以欧阳询、柳公权为宗,在继承前人书法精髓的基础上,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悟,自成笔法。
裴休的楷书,笔力遒劲,结体严谨,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自然,既展现出欧阳询书法的险峻之势,又蕴含着柳公权书法的刚健风骨。其笔画清健有力,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,起笔收笔干净利落,毫无拖沓之感;在结构上,他注重字的重心平衡与比例协调,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端庄稳重,却又不失灵动之美。《旧唐书》中记载:“裴休长于书翰,自成笔法。”这无疑是对他书法成就的高度认可。
除了楷书,裴休的行书也颇具特色,同样“尤有体法”,率意天成,却又法度严谨。他的行书笔画流畅,气势连贯,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。在书写过程中,他能够根据文字的内容和情感,灵活地运用笔墨,使笔画的粗细、长短、疏密等变化丰富多样,从而展现出行书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裴休的书法作品留存于世的虽不多,但每一件都堪称精品,其中以《圭峰禅师碑》最为著名。此碑全称《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》,立于唐大中九年(855年)十月十三日,由裴休亲自撰文并书写,柳公权篆额,现存于陕西户县草堂寺。碑高208厘米,宽93厘米,楷书36行,每行65字,额篆书9字。《圭峰禅师碑》是裴休为纪念圭峰宗密禅师而作,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,还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教义和文化内涵。其字体结构严谨精密,笔画清劲潇洒,用笔刚柔相济,既有欧体的险峻,又有柳体的筋骨。在书写过程中,裴休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,使整幅作品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。
(二)名家评价与影响
裴休的书法在当时就备受赞誉,后世的书法家和评论家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米芾在《海岳名言》中盛赞:“裴休率意写碑,乃有真趣,不陷丑怪。”在米芾看来,裴休的书法在遵循传统法度的基础上,能够率意而为,展现出一种自然天真的趣味,避免了陷入庸俗怪诞的境地。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裴休书法的独特艺术价值。
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《容台别集》中也称赞道:“唐世学书甚盛,皆不为释典所用。梁肃、房融其书不称。惟裴休深于内典,兼临池之能。”他认为,在唐代众多擅长书法的人中,只有裴休能够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精湛的书法技艺完美结合,其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内涵。
裴休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他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研究唐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,其独特的用笔方法和结构特点,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许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楷书和行书时,都会从裴休的书法中汲取灵感,感受他在书法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。他的书法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宝库,也为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虔信佛法,结缘禅宗
裴休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,与禅宗有着深厚的因缘。中年以后,他断绝肉食,摒弃诸欲,每日焚香诵经,以一颗虔诚之心,沉浸于佛法的世界,世称“河东大士”。他一生的作为,在中国佛教史上,堪受“宰相沙门”的美称。在禅宗史上,裴休与同时代的庞蕴、白乐天、李翱、陆亘等人,都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。
唐会昌元年(841年),唐武宗李炎登基,深恶佛教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,史称“会昌法难”。在这场浩劫中,全国共损毁寺庙四千六百多所,二十六万多僧尼还俗,没收庙产良田数千万顷。沩山应禅寺也未能幸免,灵祐禅师与众僧被迫留发还俗,躲藏民间。会昌六年(846年),武宗驾崩,唐宣宗继位,解除了对佛教的禁令。此时,正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,决定首先恢复沩山的寺院。
解禁之后,灵祐禅师隐居于今祖塔乡一带,不肯出山。一日,裴休前来寻找,在山路上碰到一位头戴斗笠的农人,经辨识,认出他就是沩山灵祐禅师,裴休恳请他出山。但灵祐以自己已经还俗为由,坚决推辞。裴休深知灵祐禅师对佛教的重要性,于是他心生一计,假装邀请灵祐到家做客,派人用自己车舆载上他直接前往应禅寺。临近寺前,只见左右弟子两边排列,前来护送车舆,而裴休自己也站在灵祐的徒弟行列,亲自护送灵祐登上了法王座。众意难违,灵祐只好再次披上袈裟,裴休亲手为他剃发,使其再现僧相。
大中三年(849年),裴休奏请唐宣宗御赐寺名“密印禅寺”,自此,大沩山有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寺院。裴休还为密印寺禅堂写下一幅堂联:“雷雨护龙湫,洗钵安禅,昨夜梦伽蓝微笑;松花迷鹿径,鸣钟入定,何人知节度重来。”此外,他还捐资置田三千七百亩,二万七千丘。在裴休的大力支持下,鼎盛时,密印寺僧侣达三千多人。
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时候,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。当时,黄檗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,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,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,旁人难以揣测其修行的深浅。一日,裴休入寺烧香,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。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,裴休问:“是何图相?”主事僧回答道:“高僧真仪。”裴休又问道:“真仪可观,高僧何在?”主事僧无言以对。裴休接着问:“此间有禅人否?”主事僧道:“近有一僧,投寺执役,颇似禅者。”裴休道:“可请求询问得否?”于是,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。
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,心中很是欢喜。于是对黄檗禅师道:“休适有一问,诸德吝辞,今请上人代酬一语。”黄檗禅师道:“请相公垂问。”裴休便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。黄檗禅师大声喊道:“裴休!”裴休下意识地应诺。黄檗禅师紧接着问道:“在甚么处?”裴休瞬间领悟了其中的旨意,如获至宝,欣喜不已,连声赞叹道:“吾师真善知识也!示人克的若是,何故汩没于此乎?”院里的僧众听到这番对话,都感到十分愕然。裴休当下知旨,从此对禅宗的领悟更上一层楼,与黄檗禅师的情谊也愈发深厚。他将黄檗禅师的言教记录下来,整理成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,并亲自作序。这部著作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,对后世禅宗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裴休不仅自己深入研究佛法,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。他与当时的许多高僧大德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,经常邀请他们到府中讲经说法,共同探讨佛法的奥秘。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,佛教文化在当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,许多人受到他的影响,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进而投身于佛法的修行之中。裴休的长子裴文德,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,点了翰林,后来遵从父命,到沩山去修行,拜灵佑禅师门下,获赐法名“法海”。
在裴休的影响下,他的家人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的夫人也积极参与佛教活动,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裴休的这种虔诚的佛教信仰和对佛教事业的积极推动,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历史铭记,精神传承
裴休的一生,是波澜壮阔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。他出生于名门望族,却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。
在政治上,裴休从初入官场时的崭露头角,到担任盐铁转运使时对漕运和茶税的大胆改革,再到位居宰相之位时的建言献策,始终秉持着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的初心。他不畏权贵,敢于直言进谏,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坚守正义。他的改革措施,不仅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,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,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担当精神。
在书法领域,裴休以欧阳询、柳公权为宗,却能自成笔法。他的楷书笔力遒劲,结体严谨,笔画清健有力;行书则率意天成,却又法度严谨。他的书法作品《圭峰禅师碑》等,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为后世研究唐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,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在文化方面,裴休虔信佛法,与禅宗有着深厚的因缘。他积极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,与众多高僧大德往来密切,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的长子裴文德遵从父命投身佛门,法号“法海”,这一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裴休对佛教信仰的执着与坚定。
裴休的清正廉洁、勤奋好学、对理想的坚持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,都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,要坚持不懈,努力拼搏;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坚守正义,勇于担当;在对待文化艺术时,要保持热爱,不断传承和创新。他的精神,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历史的天空,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。
下一篇:没有了